2019-2020年高中歷史 5.1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9-2020年高中歷史 5.1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歷史 5.1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歷史 5.1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學目標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2.教材分析與建議 重點 新中國社會生活新風尚 難點 新中國社會生活新風尚局面出現(xiàn)的原因 教材內容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課從兩個方面介紹了我國19世紀40年代以來的社會生活和習俗的變遷:鴉片戰(zhàn)爭以來動蕩變化中的近代社會生活;新中國的新生活新風尚。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閉關鎖國政策被打破,國門洞開,使原來落后的中國被迫向世界先進文明靠攏,證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現(xiàn)實;也說明了只有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的生活才發(fā)生了質的變化,中國才發(fā)生真正意義上的巨變。這一部分內容比較貼近生活,學生通過圖片、訪談、切身體會等有比較直接的感性認識,容易激發(fā)學習興趣,易于調動學生思維。 本課引言部分選用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給光緒皇帝的上書,《請禁婦女裹足折》和《請斷發(fā)易服改元折》,認為女子裹足,不能勞動;辮發(fā)長垂,不利于機器生產(chǎn);寬衣博帶,長裙雅步,不便于萬國競爭的時代,請求放足、斷發(fā)、易服以便于“與歐美同俗”,這就把變衣冠作為學習西方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具有開啟民智的意義。辮子盡管不是漢族的裝束,但已通行了幾百年,由長期生活積淀形成的心理習慣已經(jīng)積重難返。主剪者更把這一行動視為支持革命的召喚,到辛亥革命前夕形成高潮,人們歡欣鼓舞地選吉日,拜祖宗,放爆竹,剪辮子。對辮子的態(tài)度,是非榮辱的兩極對立和迅速轉化,極為敏感地反映了在革命風潮中社會風尚的起伏激蕩。由此,體現(xiàn)出維新派人士在改良道路上的進步性。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材料分析為什么康有為提出“斷發(fā)易服”主張?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導入本課學習。 第一目,“動蕩變化中的近代社會生活”。教材以鴉片戰(zhàn)爭為界限介紹了戰(zhàn)爭前后人們社會生活和習俗的變化,選取了比較有典型性的衣、食、住、風俗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介紹。了解西方的社會生活影響了中國,中國也在國門打開后開始向西方學習。在講述變化內容之前,教師應引導學生共同探討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形成對歷史問題的完整認識,同時獲得研究歷史問題的必要方法。 (1)動蕩變化中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以鴉片戰(zhàn)爭為轉折點,中國被迫放棄了“閉關自守”的政策,開始受到西方物質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響。1840年,已經(jīng)完成工業(yè)革命的英國,為滿足資本主義生產(chǎn)發(fā)展的需要,謀求打開中國的市場和原料產(chǎn)地,蓄意發(fā)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據(jù)此,中國的領土主權、貿易主權、關稅主權等一系列主權遭到破壞。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開始大規(guī)模的商品侵略和資本侵略,西方的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習俗也隨之傳入我國。最早認識到中國落后狀況的有識之士是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抵抗派,他們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掀起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隨后地主階級洋務派、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和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先后通過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國人進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質文化和思想文化,開始了中國的近代化歷程,中國的社會生活也從多個層面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一些大城市變化更為明顯。 (2)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表現(xiàn):教材中運用具有時代氣息的圖片、文字資料展現(xiàn)了衣、食、住、風俗方面的變化,教師還可以適當運用影視、音像等資料的生動再現(xiàn)補充歷史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地感受歷史。 從“衣”的方面來說。人們的衣著服飾基本體現(xiàn)著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和審美價值取向。首先,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裝逐漸進入城市居民生活。其次,辛亥革命期間,青年學生率先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辮子,表示反對封建專制的決心。經(jīng)過改制的中山裝受到維新人士的歡迎。第三,20世紀20、30年代,服飾有了更大變化。在服裝變化中,穿洋裝是一大時尚,這不能簡單地歸于崇洋的傾向。民主制的確立激勵了人們對西方民主社會的向往,人們醉心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的思想,認為由這種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會的前進方向,洋裝是文明的象征,受到人們的喜愛。社會實踐的結果是,洋裝在中國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國服裝,而是促進了中國服裝的改良。中山裝的出現(xiàn),就是中西合璧的產(chǎn)物。它以西服為模本,改大翻領為立領,四個貼口袋,五個扣。女性服裝一改寬大直筒式的滿裝,依照西方的人體曲線美加以剪裁,演變成今日的旗袍。這都是沿用西式服裝的審美和價值觀念,結合中國傳統(tǒng)的某些形制而創(chuàng)作的新服飾,可謂西體中用最成功之作。穿什么,不穿什么是個人行為,一些先進的思想家們把個人安排生活的自由視為個體自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個人權力。個性解放的呼聲與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刺激了人們的生活欲望,在穿著打扮上追新求異,西裝革履,長袍馬褂,真正開始了服裝自由穿著的時代。在劇烈的社會變遷中,服裝的變化得風氣之先,敏感地表現(xiàn)了文化氣候的走向。 從“食”的方面來說。民以食為天,飲食受到自然環(huán)境、生產(chǎn)水平和生產(chǎn)方式的影響,同時具有強烈的民族地域特性。中國的飲食種類豐富,特點明顯,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生產(chǎn)方式和作物種類導致地區(qū)性差異明顯,南方以稻米為主,北方以面食肉類為主。北京作為都城,除了宮廷菜以外,各大菜系涌入京城,特別是魯菜幾乎成為京菜的代表,八大樓以及具有北京特色的全聚德烤鴨、東來順涮羊肉等老店享譽京城。此外,種類繁多、口味豐富的各色小吃更是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有些一直流傳至今,依然受到民眾的喜愛。鴉片戰(zhàn)爭后西式餐飲成為大城市的消費時尚。西式餐館出現(xiàn),西式點心、飲料、糖果也為大眾接受,如上海等城市中,出現(xiàn)了由國人經(jīng)營的第一家西菜館──“一品香”,西餐的傳入改變了中國人傳統(tǒng)的飲食結構。 從“住”的方面來說。中國南北方的民居結合自然條件和人文環(huán)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江南的民居等。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從沿海到內陸一些城市設立了外國人的使館、領事館、洋行、貨棧、銀行、近代工廠等也紛紛出現(xiàn),相應出現(xiàn)了具有西方建筑特色的各式洋房,供外國人居住。一些官員和富商也建起歐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電燈照明在城市中出現(xiàn),房屋格局、生活設施、裝飾風格都有了很大變化。上海、廣州、青島成為中國近代城市的典型代表。教材選用了北京傳統(tǒng)四合院和新建洋樓的照片,教師可以通過比較分析兩者的不同,感受居住條件的變化。也可以進一步探討形成這種建筑特點的深層原因,如四合院體現(xiàn)出的等級森嚴的封建統(tǒng)治秩序,長幼有序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富貴吉祥的人生理想境界,安詳恬淡的日常生活情趣,由此感受人與環(huán)境的密切關系。 從“風俗”的方面來說。鴉片戰(zhàn)爭后,人們痛感中國積弱由于民智未開,欲啟民智必先革除社會中的陳規(guī)陋習,鴉片、纏足即為兩大現(xiàn)象。近代社會風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響。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倡導“斷發(fā)易服”“廢止纏足”,主張改革婚姻制度。隨著辛亥革命的興起,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人們把斷發(fā)易服作為反對封建專制,爭取民主文明的直接斗爭。民國時期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的法令。斷發(fā)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導下的風俗改良,不同于歷代改元易服之舉,歷史上的變衣冠所變的形制,不變的是倫理性和等級性,民國初頒布的《服制》規(guī)定官員不分級別都以西式大氅和燕尾服作大禮服,是對封建服式等級制的徹底否定。孫中山還提出“適于衛(wèi)生,便于動作,宜于經(jīng)濟,壯于觀瞻”作為改良服飾的指導思想,這一與現(xiàn)代文明接軌的服裝觀念在中國的實施,使得人人須臾不可離身的服裝,徹底擺脫封建倫理的規(guī)范,向著實用、經(jīng)濟、衛(wèi)生、美觀的方向發(fā)展,這是服裝史上的重要轉折。婦女纏足實際上是中國封建社會男尊女卑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婦女處于對男子的從屬和依附地位,纏足大小成為男子品評女性美的一種畸形尺度,不僅在社會中得到廣泛認同,而且成為文人筆下描繪和宣揚的對象,這種對女性身體的摧殘反而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女性的特征。而主張斷發(fā)反對纏足這種純粹的個人行為,在中國反對封建的進程中成為思想啟蒙的先聲。 近代社會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近代城市生活之中,廣大農村依然存在著舊式的生產(chǎn)和生活習俗,處于落后、封建的狀態(tài)。 第二目,新中國社會生活新風尚。教材分兩個階段(新中國成立后和改革開放后)介紹了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生活的變化。改革開放后的變化情況學生可以通過家庭和身邊的變化有更加直觀地了解,因此這一部分內容可由學生作介紹,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1)新中國后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教材在第一段中說明人民當家作主是建國后發(fā)生變化的重要原因。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和城市居民的勞動就業(yè)問題,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建國初期,黨和政府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jīng)濟;通過“銀元之戰(zhàn)”“米棉之戰(zhàn)”打擊不法商販的投機倒把活動,穩(wěn)定物價,得到群眾的擁護,統(tǒng)一財經(jīng)的措施解決了供求、勞資等矛盾;合理調整工商業(yè),調動了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積極性;又進行了增產(chǎn)節(jié)約運動。這樣到50年代初經(jīng)濟得到恢復發(fā)展,基本保障了人民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勤儉節(jié)約、無私奉獻成為社會風尚的主流。 教材第二段說明了改革開放后發(fā)展原因是黨和政府把實現(xiàn)小康作為經(jīng)濟建設的奮斗目標。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議,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jīng)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進行經(jīng)濟體制改革,解放和發(fā)展生產(chǎn)力,提高人民的生產(chǎn)積極性。從沿海到內地形成開放的新格局,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的社會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建國后社會生活的表現(xiàn):由于生產(chǎn)力水平有限,沒有徹底執(zhí)行八大正確的經(jīng)濟建設方針,50年代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國民經(jīng)濟比例失調。城鎮(zhèn)人口增長過快,也成為經(jīng)濟增長的沉重包袱。60年代與蘇聯(lián)關系破裂、自然災害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傮w來看,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大,還需進一步解決溫飽問題。這一時期,許多生活必需品都憑票證供應,定量供應,在此可根據(jù)教材中選用的圖片進行分析。有收藏愛好的同學還可以進行實物展示,增加生動性和感染力。為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政府下令取締了賣淫嫖娼、販毒吸毒等丑惡現(xiàn)象。改革封建婚姻制度,改變包辦婚姻,提倡婚姻自主,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婦女,提高了婦女的地位。195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構建了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的范式,也為婚姻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據(jù)。 改革開放后,社會生活變化也可以從衣、食、住、風俗等方面進行學習。從“衣”的方面來說,人們走出了過去千篇一律的“藍海洋綠海洋”,開始追求五顏六色、款式新穎的服飾,追求個性化的表現(xiàn),甚至品牌效應。衣著的變化不但說明人們富裕了,也說明人們的思想觀念、審美情趣也在悄然變化,而且服裝材質豐富,設計新巧,工藝水平也提高了。這些充分說明我們國力在增強。這方面學生體會很多,可適當補充,同時引導注意攀比、高消費帶來的負面影響。 從“食”的角度來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后,糧食產(chǎn)量增高,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取消實行了幾十年的票證,1987年政府發(fā)動了“菜籃子工程”,可結合教材中學思之窗的內容,完成思考題。也可結合本地情況進行社會調查,得到第一手資料。從物資匱乏到產(chǎn)品極為豐富,從最初的填飽肚子到現(xiàn)在的食不厭精,普通人家的餐桌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學生可通過自身感受分析飲食內容和飲食觀念的變化源于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提高。 從“住”的方面來說,人民的住房條件得到很大改善。由普通平房到簡易樓房再到90年代以后國家啟動安居工程,保障中低收入職工的住房福利,人均居住面積逐年增加。1991年中國人均住房面積七平方米,xx年已經(jīng)達到10.5平方米,十年的時間增加了50%。到xx年底,中國城鄉(xiāng)住宅竣工面積已經(jīng)達到13億多平方米,房地產(chǎn)業(yè)已經(jīng)成為中國的一個重要產(chǎn)業(yè)。人們的居住質量也在進一步改善,不僅滿足于寬敞舒適,在環(huán)境優(yōu)雅、價格適當、個性裝飾等方面有了更多要求。為使城市建設更趨于合理化、規(guī)范化,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強城鄉(xiāng)規(guī)劃的監(jiān)管。同時,中國的住宅建設更加注重人性、生態(tài)和環(huán)境保護。 從“社會風俗”方面來講,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別是“五一”“十一”長假,成為人們從事各種休閑活動的黃金周。居民的休閑生活更加多彩,休閑度假、郊區(qū)游、出境游以及娛樂健身等逐步成為市民生活的新內容,體現(xiàn)了生活質量的提高。關心自己、關愛他人、關注社會成為新的社會時尚。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關于“動蕩變化中的近代社會生活”一目的教學,重點在于分析變化產(chǎn)生的原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回顧近代歷史的開始標志鴉片戰(zhàn)爭進行知識的再認再現(xiàn),導入新課程的學習。變化的原因首先在于鴉片戰(zhàn)爭打破了清政府閉關自守的政策,可以設問英國發(fā)動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這場戰(zhàn)爭對中國社會造成了哪些影響?與學生用辯證觀點共同探討危害和客觀進步的因素。其次回憶洋務運動、維新運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影響,從而得出中國的進步是在與列強不斷斗爭、不斷學習和自我探索的過程中獲得的結論。在講述“近代生活變化的表現(xiàn)”時,通過衣、食、住、風俗四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學習,利用教材中的圖片,也可補充一些這一時期的資料,重點突出變化及意義。例如孫中山先生提出“適于衛(wèi)生,便于動作,宜于經(jīng)濟,壯于觀瞻”作為改良服飾的指導思想,據(jù)此原則設計出中西合璧的中山裝,依據(jù)“禮,義,廉,恥”定前身四個口袋,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依據(jù)五權分立原則,前身改為五粒鈕扣,依據(jù)三民主義原則,將袖口定為三??郏灰骂I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以其特有的政治意義很快推廣,而且成為中國人具有代表性的服裝。再如社會風俗的變化,重點要突出“斷發(fā)易服”的意義,可結合康有為的上書進行分析,了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鼓勵學生閱讀“歷史縱橫”拓展相關知識,推薦學生閱讀魯迅小說《風波》、《阿Q正傳》等,了解文學創(chuàng)作后的歷史背景。 關于“新中國社會生活新風尚”一目的講述,分析建國初期國民經(jīng)濟恢復發(fā)展的原因時有一定難度,教師可通過銀元之戰(zhàn)、米棉之戰(zhàn)的簡單介紹了解穩(wěn)定物價的必要性,建議學生通過訪談進行了解,搜集一些全國和地方的票證實物或圖片,通過直觀認識思考50-70年代經(jīng)濟發(fā)展特點。對改革開放后的社會變化,學生可通過以小組為單位的探究式學習,結合教材所給圖片、數(shù)據(jù)資料,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如居民收入和財富大幅度增加、衣食住行發(fā)生巨變、生活環(huán)境顯著改善、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居民消費支出結構發(fā)展重大變化。建議學生通過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比較,得出結論。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糧票、布票、購貨本等實物或圖片 憑票購物、憑購貨本買東西,沒有票證即使有錢也沒有用。可見當時的物資供應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還不能讓大家隨意購買。在三十年前,這些東西是居家過日子的命根子,比鈔票還重要,在那個時代,許多東西光有鈔票是買不到的。因為當時生產(chǎn)力水平低,產(chǎn)品不能充分滿足人民需要。跟共和國一起長大的這一代人,小時候常喝牛奶的不多。因為當時收入低,奶牛也少。解放初期,全北京只有1500頭奶牛。改革開放后,喝牛奶的人多了,以至于排隊取奶成為街頭一景?,F(xiàn)在老百姓越來越注意營養(yǎng)均衡,口味新鮮,健康綠色食品這個詞對我們大家來說已是很熟悉了。 案例二 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三大件的變遷、更替生動地說明了這個問題,由70-80年代初期的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到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的空調、冰箱、電視機,到現(xiàn)在升級為電腦、住房、小轎車,消費能級從百元、千元級商品向萬元級、十萬元級攀升。個人信貸消費、刷卡消費迅速普及,住房、汽車、通訊、教育、旅游成為新消費熱點,xx年銷售各類汽車40.8萬輛,實現(xiàn)零售額305.2億元。 案例三 中國女子的傳統(tǒng)服裝──旗袍,來說明當時的服飾變革。 旗袍始于清代,清太祖努爾哈赤領軍南征北戰(zhàn),統(tǒng)一了關外女真族各部。設立了清軍中的紅、藍、黃、白四正旗。入關后又增添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四鑲旗,以此來區(qū)分、統(tǒng)馭所屬軍民,稱做“八旗”。八旗所屬臣民的婦女習慣穿長袍,是滿族婦女的土著服裝,故此而得名。 今天我們所見的旗袍,是漢族女子在穿著中吸收了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云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chuàng)立民國,剪辮發(fā),易服色,把屬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臺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旗袍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xiàn)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yǎng),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今天中國的旗袍已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向世界。世界許多國家的女性也對中國的旗袍情有獨鐘。 四、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你認為,導致當今中國產(chǎn)品豐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解題關鍵:把握時間關鍵詞“當今”,求答項“產(chǎn)品豐富的原因”。 思路引領:從經(jīng)濟、政策、科技、物質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角度回答。 答案提示:經(jīng)濟體制改革后,我國生產(chǎn)力水平提高,糧食產(chǎn)量增加,工農業(yè)產(chǎn)品增加;實行開放政策,引進先進品種;科學技術發(fā)展;人民群眾生產(chǎn)積極性高漲。 【探究學習總結】 本課測評 列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主要表現(xiàn),并分析影響變化的主要因素。 解題關鍵:1840年以來中國社會變化表現(xiàn)及原因。 思路引領:列舉衣、食、住、風俗方面的變化,分析外因和內因。 答案提示:變化表現(xiàn):衣的方面,從長袍馬褂到西裝和五彩繽紛的休閑服裝;食的方面,從傳統(tǒng)飲食到引進西餐,講求飲食的營養(yǎng)均衡和健康;住的方面,從傳統(tǒng)平房到寬敞樓房;風俗方面,改變陳規(guī)陋習,推廣文明習俗。變化原因:外因:鴉片戰(zhàn)爭以來由于西方國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產(chǎn)方式和生活習俗傳入中國。內因: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自身的落后,主動向西方學習;中國共產(chǎn)黨以發(fā)展國民經(jīng)濟,改善人民生活作為工作重心。 五、資料與注釋 1.原始資料 近代中國社會習俗的變遷軌跡 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鐵片擦之,即有火星射出,與紙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備之;光緒乙未、丙申之際,始改用火柴,俗稱“自來火”,為歐洲輸入品。夜間取光,農家用篝(俗稱油盞),城鎮(zhèn)用陶制燈檠,家稍裕者,則用瓷制或銅錫制者。有婚喪事,則燃燭,光緒中葉后,多燃煤油燈,而燈檠遂歸淘汰。洗面擦身之布,舊時多用土布,有用高麗布者已為特殊,其布仿于高麗,質厚耐久。自毛巾盛行,即下至農家,亦皆用之。洗衣去垢,曩日皆用本地所產(chǎn)皂莢,自歐美肥皂行銷中國后,遂無有用皂莢者。計時之器,僅有日晷儀,用者亦不多,購買外洋鐘表者尤為稀少。自輪船、火車通行,往來有一定時刻,鐘表始盛行。箱篋之類,鄉(xiāng)間盛行板箱,中上人家則用皮制者,嫁妝內所備多用硃漆,余則用廣漆;光宣之間,西式提箱仿造于滬地,于是旅客多購用之。 ──選自黃葦、夏林根:《近代上海地區(qū)方志經(jīng)濟史料選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關于婦女走出深閨,出入休閑場所的報道。說明中國傳統(tǒng)婦女觀念發(fā)生改變。 婦人女子原宜深藏閨閣,不令輕見男子之面,所以別內外而防淫欲,意至深也。乃上海地方婦女之蹀躞街頭者不知凡幾,途間或遇相識之人,歡然道故,寒暄笑語,視為固然。若行所無事者,甚至茶軒酒肆,杯酒談心,握手無罰,目貽不禁……此風日甚一日,莫能禁止。 ──《二人摸乳被枷》,載《申報》,1872年6月4日 康有為斷發(fā)易服的奏折 今則萬國交通,一切趨于尚同,而吾以一國衣服獨異,則情意不親,邦交不結矣。且今物質修明,尤尚機器,辮發(fā)長垂,行動搖舞,誤纏機器,可以立死。今為機器之世,多機器則強,少機器則弱,辮發(fā)與機器,不相容者也。且兵爭之世,執(zhí)戈跨馬,辮尤不便,其勢不能不去之。歐美百數(shù)十年前,人皆辮發(fā)也,至近數(shù)十年,機器日新,兵事日精,乃盡剪之,今既舉國皆兵,斷發(fā)之俗,萬國同風矣。且垂辮既易污衣,而蓄發(fā)尤增多垢,衣污則觀瞻不美,沐難則衛(wèi)生非宜,梳刮則費時甚多,若在外國,為外人指笑,兒童牽弄,既緣國弱,尤遭戲侮,斥為豚尾,去之無損,留之反勞。 ──康有為《請斷發(fā)易服改元折》,選自見湯志鈞:《康有為政論集》(上冊),中華書局1981年版 孫中山關于剪辮子的論述 我們?yōu)榧艮p的最后目的,應該大家聯(lián)合起來,等到全體的中國人都可剪辮子時,才把辮剪掉。若是一個一個地把發(fā)辮剪下,是不相宜的。這種愚蠢的風俗,是滿洲人強迫我們做成的,必須等全體的中國人決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個大多數(shù),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這種發(fā)辮不過是中國所受許多恥辱中的一種,我們應該立刻地把許多恥辱全體去掉的。 ──選自陳錫祺主編《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中華書局1991年版 黃遵憲勸止纏足 1897年10月,梁啟超應邀任湖南時務學堂總教習,在當?shù)靥岢焕p足,按察使黃遵憲馬上予以支持。黃遵憲首先列名不纏足活動發(fā)起人,接著親撰布告,勸告人民不要纏足:“天地生人,本無生女悲慘之意,父母愛子,時僅生疾毀傷之憂。故圓顱方趾,麻木偏枯則為疾,屬毛離里,疾痛弱化之謂慈。自薄俗流傳,公理蒙晦,求工纖趾,肆彼忍心,毒螯千年,波靡四域,肢體因而脆弱,民氣以之凋殘,幾使天下有識者傷心,貽后世無窮之唾罵。 ──高洪興:《纏足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 新式婚姻日漸增多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結婚,倡于都會商埠,內地亦漸行之。禮堂所備證書(有新郎、新婦、證婚人、介紹人、主婚人姓名),由證婚人宣讀,介紹人(即媒妁)、證婚人、男女賓代表皆有頌詞,亦有由主婚人宣讀訓詞來賓唱文明結婚歌者。 ──許珂:《清稗類鈔》第5冊,中華書局1984年版 五四時期人們關于婚姻自由的看法 五四時人認為,婚姻自由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戀愛自由。戀愛是“男女結婚的中心要素”,“必定先有戀愛,方可結為夫婦,必定彼此永久戀愛,方可為永久的夫婦”。(2)婚姻自主?;橐鲋黧w對主婚權的把握是實現(xiàn)婚姻自由的關鍵。他們強調婚姻要“完全憑著男女兩人自由的意志,互相結合”。(3)離婚自由。“在現(xiàn)社會內,自由結婚與自由離婚一樣很重要……如果不同時鼓吹自由離婚,那就這自由婚制也成了鎖鐐”,因此,“自由結婚與自由離婚并行齊進”。(4)再嫁自由。認為寡婦再嫁問題,完全是“一個個人問題”,要按本人的意愿去辦,萬不能“為了褒獎條例,為了貞節(jié)牌坊”,而斷了再嫁的念頭。強調婚姻締結當事人的權利,強調婚姻以愛情為基礎,強調夫婦雙方在自由同意基礎上的婚姻的道德性,無疑是切中封建婚姻的實質,是對傳統(tǒng)婚姻觀的有力沖擊。 ──引自陳文聯(lián):《論五四時期探求“婚姻自由”的社會思潮》,《江漢論壇》xx年第6期 婚姻法 第一條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權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 第二條禁止重婚、納妾。禁止童養(yǎng)媳。禁止干涉寡婦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關系問題索取財物。 第三條結婚須男女雙方本人完全自愿,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第十七條男女雙方自愿離婚的,準予離婚。男女一方堅決要求離婚的,經(jīng)區(qū)人民政府和司法機關調解無效時,亦準予離婚。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 國家安居工程的有關規(guī)定 實施國家安居工程的目的是結合城鎮(zhèn)住房制度改革,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城鎮(zhèn)住房商品化和社會化的進程,促進城鎮(zhèn)住房建設。 實施國家安居工程要為推進城鎮(zhèn)住房制度改革提供政策示范;要實行政府扶持、單位支持、個人負擔的原則;要以大中城市為重點,由計劃、有步驟地推進。 國家安居工程住房直接在成本價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并優(yōu)先出售給無房戶、危房戶和住房困難戶,在同等條件下優(yōu)先出售給離退休職工、教師中的住房困難戶,不售給高收入家庭。 ──國務院住房制度改革領導小組:《國家安居工程實施方案》,載《中國房地產(chǎn)》,1995年第4期 2.課文注釋 民國初期服飾變化 1912年6月27日的《大公報》在描述天津女子服飾時寫到:“有剪了頭發(fā)穿件長衫戴頂洋帽的,也有禿著頭穿洋裝的,這是剪發(fā)的一起。不剪的呢,大半不梳辮子啦,有搞在兩旁邊的,梳在后頭的,有知百個式樣。”同年8月20日《時報》刊載的《蘇州之士煞》一文,對蘇州人士的裝束評論說:“綢傘高擎足踏革履之女界學生華麗煞”,“馬鞭高揮自穿之將弁人材氣焰煞”,“草帽高帶口銜雪茄之少年學生時髦煞”。當時,上海已成為全國服飾的中心,巴黎的時新服飾,在三、四個月后就會流行于這里,各地又追蹤上海。即使南京、蘇州、北京也都昂首以瞻。可見,在此時人們的服飾變化已經(jīng)日漸頻繁,西方時裝也越來越被中國百姓所接受。 辮子與留美幼童 1872年派至美國的留美幼童一到新大陸,美國人就用異樣的眼光看他們,稱他們?yōu)椤柏i尾巴”。這使留美幼童大傷腦筋。幼童們又極喜歡美國的體育運動,而辮子有時會帶來很多麻煩。一位美國朋友這樣描寫道:“這許多孩子們的裝飾,除了拖著一根辮子,與我們無異。當他們踢足球的時候,將辮子塞進內衣里,有時候纏在頭上,辮子一閃開,對對手的誘惑過大”。有的幼童將辮子盤在頭頂,用帽子使勁壓住,生怕美國人看見,極個別膽大的幼童索性將辮子剪掉,見中國長官時則用假辮子蒙混過關。但時間久了,難免不露出馬腳。譚耀勛、容揆等人就因為剪掉了辮子被開除。他們知道回國后有殺頭的危險,就隱藏于美國,拒不回國。留學生監(jiān)督吳子登就以留美幼童剪辮為由,誣蔑他們政治上不合格,要求清廷將幼童中途撤回。結果使中國首批留美生的留學活動中途夭折了。辮子成了中國人走向世界的一個不大不小的包袱。 廢止纏足運動 早在清末,廢止纏足的天足運動就已經(jīng)展開。天足,即天然之足,清朝末年發(fā)生的反對纏足、崇尚天足的天足運動是由一批維新志士發(fā)動起來的。早在1883年(光緒九年)康有為就在老家廣東南海聯(lián)合一些開明鄉(xiāng)紳創(chuàng)立不纏足會。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康有為、康廣仁又在廣州成立粵中不纏足會,提倡婦女不纏足。成立之初,會員便達萬人以上。與此相呼應,在廣州附近的順德也創(chuàng)立了戒纏足會。另一位著名維新派領袖梁啟超也積極從事反對纏足的活動,并致力于從事反對纏足的宣傳工作。1898年在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專門上書《請禁婦女裹足折》,痛陳纏足之害。隨著維新運動的失敗,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志士的反纏足運動告一段落。此后,更多的知識分子投入到了反纏足運動中。進入民國,天足運動進一步深入發(fā)展,政府已經(jīng)把放足和禁纏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民國建立伊始,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就下令內務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無論是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是國民政府時期,盡管戰(zhàn)亂不斷,但政府對纏足的勸禁工作從未停止。到了抗日戰(zhàn)爭前夕,盡管這一陋習并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徹底禁絕,但杜絕這一陋習基本被廣大民眾所認可和接受。 菜籃子工程 所謂“菜籃子工程”,是指政府為解決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費所采取的改進副食品產(chǎn)供銷渠道的一系列措施。從1988年5月起,我國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實施“菜籃子工程”,在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作用基礎上,各級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將產(chǎn)、銷通盤考慮,解決我國主要鮮活農產(chǎn)品供需矛盾突出問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菜籃子”工程發(fā)展的政策和措施。列入“菜籃子工程”范圍的副食品品種大致有五類:如肉豬、禽蛋、蔬菜、水產(chǎn)品、奶牛等,通過建立穩(wěn)定的生產(chǎn)基地,將科研、生產(chǎn)、批發(fā)(供應)、銷售、管理等部門集中起來,組成產(chǎn)、供、銷一體化的經(jīng)濟實體,以豐富市場供應,滿足城市居民的消費需求。經(jīng)過十年來的實施,我國蔬菜、肉類、禽蛋、奶類、水產(chǎn)品和水果等六大類鮮活農產(chǎn)品的產(chǎn)量以年均7%到13%的速度增長,使我國居民的“菜籃子”日益豐富充足。截止到xx年,我國年人均蔬菜占有量已躍至311.1千克,遠遠超過世界人均105千克的水平?,F(xiàn)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昆明等許多大中城市蔬菜日上市品種在50個以上。菜籃子工程取得了喜人成績。 3.學術觀點 略 4.插圖說明 略 5.參考資料目錄 1.陳文聯(lián):《論五四時期探求“婚姻自由”的社會思潮》,見《江漢論壇》xx年第6期。 2.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李喜所:《中國近代社會與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xx年版。 4.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部:《中國菜籃子工程》,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5年版。 5.高洪興:《纏足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 6.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xx年版。 7.[英]阿綺波德立德著,王動成、劉云浩譯:《穿藍色長袍的國度》,時事出版社xx年版。-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中歷史 5.1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 2020 年高 歷史 物質生活 習俗 變遷 教案 新人 必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wymoca.com/p-2579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