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語文 燭之武退秦師 第二課時5.doc
《2019-2020年高一語文 燭之武退秦師 第二課時5.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2020年高一語文 燭之武退秦師 第二課時5.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一語文 燭之武退秦師 第二課時5 [教學要點] 繼續(xù)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作用;在熟讀的基礎(chǔ)上,學習課文第(2)~(4)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上一課時,我們了解了有關(guān)《左傳》的知識和“燭之武退秦師”相關(guān)的知識,下面回顧一下。 出示投影: 1.《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又完整的 。 2.《左傳》記敘了上起 ,下迄 春秋各國內(nèi)政外交的大小事件,它無論對 和 都有極大的影響。 3.翻譯下列句子,并簡述與其相關(guān)的史實。 (1)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學生稍作思考,然后指名一一作答) 明確: 1.《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又完整的編年體史書。 2.《左傳》記敘的史實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這部史書對后世史學和后世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 3.“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應(yīng)譯為:況且,您曾經(jīng)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yīng)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扒揖龂L為晉君賜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擁立夷吾為晉惠公之事,“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則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應(yīng)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應(yīng)譯為: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會有今天。這句話則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幫助重耳成為晉國國君之事。 二、學習課文第(2)~(4)自然段 (教師領(lǐng)讀,學生齊讀,進一步感悟、理解課文) 1.學習第二自然段 (讓一位誦讀基礎(chǔ)好的同學先讀一遍,然后教師作誦讀指導) 誦讀指導:“佚之狐言于鄭伯曰”要用平穩(wěn)緩慢的語調(diào)讀出?!皣R印眲t表現(xiàn)了佚之狐對鄭國安危的憂慮,因此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了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因此,要讀得堅定有力,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這是燭之武回答鄭伯之言,即暗示了燭之武年輕時并沒有得到重用,又是他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的慨嘆,要讀出傷感的基調(diào)。 面對燭之武的牢騷、傷感,鄭伯并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也有不利焉。”一定要讀得心平氣和。 (教師領(lǐng)讀,學生齊讀,也可以分角色讀) 提問:佚之狐的話對刻畫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學生:“師必退”表現(xiàn)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和信任。 學生(補充):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燭之武的才能。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 提問: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 學生:“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泵黠@流露出燭之武對年輕時未被重用的不滿。而鄭伯則表現(xiàn)得大度寬容,從諫如流?!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鄭伯的屈尊自責、曉之以理,感動了燭之武,說明了燭之武。 提問: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鄭國君臣面對危難的表現(xiàn)。 學生甲:鄭國君臣沉著鎮(zhèn)定決定通過外交途徑解除危機。 學生乙:佚之狐出謀劃策,慧眼薦英雄。 學生丙:鄭伯從諫如流,情真意切,說服了燭之武。 學生丁:燭之武深明大義,臨危受命。 (學生再次齊讀第二自然段) 板書:燭之武臨危受命 2.學習第三自然段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誦讀指導:本段是全文的重點段落。燭之武“夜縋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辯說服了秦君。他的義無反顧,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談都需要在誦讀中表現(xiàn)出來。 見到秦伯后,燭之武欲揚先抑,仿佛置身于鄭國之外,因此,“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一句,要讀得心平氣和,誠意可信,博得秦君好感。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鄭只對晉國有利。但燭之武采用的是以退為攻的論辯技巧,因此要讀得平緩而又委婉?!叭敉鲟嵍幸嬗诰本渲械摹叭簟币粽{(diào)要拖長,“亡鄭”之后要略加停頓?!霸絿员蛇h,君知其難也”句要用誠懇可信舒緩的語調(diào)讀出,但“焉用亡鄭以陪鄰?”這一反問句,語調(diào)要略高一些,反問語氣要讀出來;然后緩而較輕地讀出“鄰之厚,君之薄也”。因為這幾句話意在打動秦伯之心,點明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句,則是燭之武另換角度,從利益上引誘秦伯,態(tài)度要更加誠懇,用中速讀,“若”字的聲調(diào)要拉長,“共其乏困”的“共”同“供”,應(yīng)讀為“ɡōnɡ”。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則是燭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誘之以利益之后更為成功的說服,在經(jīng)過一番拉攏引誘之后,燭之武察言觀色,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guān)系指責晉國的背信棄義和貪得無厭,因此,讀時要有激憤之感,速度較前面要快?!扒揖龂L為晉君賜矣”句中的“且”字讀音要拖長,第一個“君”后要略加停頓,然后,中速讀出此句?!霸S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句中的“君”“朝”“夕”要讀重音。“夫晉,何厭之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兩句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接著用平緩、誠懇的語氣讀出“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 (教師領(lǐng)讀,學生齊讀,指名三位同學讀,然后再加以點評) 提問:燭之武是如何說服秦伯退兵的? (學生思考、討論、分析) 學生:燭之武采用了步步進逼,層層深入的方法。“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是燭之武在坦言其亡,避其銳氣;緊接著,他又以“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繼而,他又以“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從另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的種種好處,最后分析晉國的貪得無厭,希望秦國認真考慮。 教師:這位同學分析得不錯,請其他同學繼續(xù)發(fā)表看法。 學生:燭之武為了說服秦穆公,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戰(zhàn)術(shù)。大體來說可分為五步:第一步是欲揚先抑,以退為進,“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此時的燭之武,仿佛將自己置身于鄭國之外,以博得秦君好感。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巧妙地以“鄰之厚,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僅對晉國有利。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也無所害”則是燭之武另換角度,從利益上引誘秦伯的。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則是燭之武在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歷史關(guān)系指責晉國的背信棄義。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圖之。 教師:同學們的分析有理有據(jù)。這段說辭,只有125字,卻表現(xiàn)了燭之武高明的心理戰(zhàn)術(shù)和精彩的外交辭令。他以秦、晉聯(lián)合攻鄭各有所圖為突破口,促使秦穆公明白“鄰之厚,君之薄也”的道理,動之以理,曉之以利,終于打動了秦伯。高妙之處就在于他心里處處為鄭國著想,但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秦,博得秦伯好感,使秦伯接受。整段說辭,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顯示出極強的說服力。 (學生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板書:夜縋而出智說秦君 3.學習第四自然段 誦讀指導:“子犯請擊之”應(yīng)用敘述的語氣讀出。“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边@是晉侯對子犯的回答。原來曾是晉國盟軍的秦國,現(xiàn)在卻成了鄭國的盟友,此時的晉侯沉著冷靜,表現(xiàn)出了超人的清醒和理智,因此“不可”要讀得堅定有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要注意其句讀,“微”后要稍作停頓,因“微”是連詞,表假設(shè),為“假如沒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詞,為“那”?!耙蛉酥Γ种本洹耙蛉酥Α焙笠宰魍nD?!耙蛉酥Χ种?,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句整齊有力,要讀得有節(jié)奏感。 (教師領(lǐng)讀,學生齊讀) 提問:“子犯請擊之”的原因是什么? (請一位同學回答) 明確:“子犯”晉國大夫,“子犯請擊之”的“之”則指秦軍。秦君被燭之武說服,答應(yīng)退軍,則是子犯請求進攻的原因。 板書:秦軍乃還 提問:晉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對此,同學們是如何理解的? 學生:說明晉文公明智、仁義。明白了攻打鄭國是不妥的。 學生:(另有看法)我覺得晉文公是以這三點為借口,如果說他真講仁義,就不會發(fā)兵攻鄭。 教師:第二位同學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其實,“不仁”僅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不知”才是他對現(xiàn)實情況的客觀分析,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秦國退兵,勝負之數(shù),難以意料,晉文公的決定,說到底,是一個“利”字在起作用。 而晉文公在風云突變中,頭腦清醒,毅然決定撤軍,也正是燭之武想達到的目的,鄭國因此轉(zhuǎn)危為安。 板書:晉亦去之轉(zhuǎn)危為安 (學生齊讀課文) 出示投影: (結(jié)合板書,對本文中心人物燭之武加以評價,可采用討論的方式,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師生達成共識) 明確: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反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反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 三、課堂練習 出示投影: 1.辨析下面兩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及用法。 A.既東封鄭( ) (1) B.又欲肆其西封( ) A.越國以鄙遠( ) (2) B.蜀之鄙有二僧( ) 2.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 A.許之( ) B.是寡人之過也( ) C.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 D.何厭之有( ) E.輟耕之壟上( ) (請3到4名同學回答,學生做完后教師簡析) 教師簡析:第1題著重考查對實詞的理解。第(1)組的“封”,會意字,從土從寸,表示帝王向諸侯分封土地,本意封賜。如蘇洵《六國論》:“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還可以引申為名詞,指疆土、疆界。如《孟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A句“封”作意動詞,“以……為封”的意思。B句用作名詞,即當“疆界”解。第(2)組“鄙”形聲字,從邑,表示它是地域區(qū)劃的名稱。按周制都城的近鄰為鄉(xiāng),遠處叫遂。鄙是遂所屬的一級居民單位,也泛指邊遠地區(qū)或農(nóng)村。如彭端淑《為學》:“蜀之鄙有二僧?!盇句“鄙”屬詞類活用,是名詞的意動用法,意思是:把偏遠的地方當作邊邑。B句“鄙”作名詞講。 第2題著重考查虛詞“之”的用法?!爸笔枪艥h語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詞,對其意義和用法的掌握非常重要。答案依次是:A.代詞,他(指鄭文公);B.助詞,的;C.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其句的獨立性,化句子為主謂短語,充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句的主語;D.助詞,作用是將賓語提前,“何厭之有”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應(yīng)是“有何厭”;E.動詞,“往或到”之意。 四、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二題、三題。 2.反復閱讀課文,將文中還不理解的語句標示出來。 3.背誦課文。-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2019-2020年高一語文 燭之武退秦師 第二課時5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武退秦師 第二 課時
鏈接地址:http://www.wymoca.com/p-2573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