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政治下冊 第一單元 第二課 揚起自信的風帆 新知探究 陳景潤 一個為數(shù)學而癡迷的人素材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七年級政治下冊 第一單元 第二課 揚起自信的風帆 新知探究 陳景潤 一個為數(shù)學而癡迷的人素材 新人教版(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新知探究:陳景潤:一個為數(shù)學而癡迷的人
哥德巴赫猜想——“1+1”,這道世界各國科學家為之前仆后繼奮斗了250多年的古典數(shù)學難題,被一個中國人在本世紀60年代證明到最接近“1+1”的地步——“1+2”。他是一個為數(shù)學而癡迷的人,常年忍受著無盡的病痛折磨,有著坎坷的生活經歷。童年時患上肺結核,大學畢業(yè)后,兩次被工作單位辭退,他做過小商販,擺過地攤,過分節(jié)儉的生活和獨來獨往的性格使許多人不愿接近他,這個傳奇式的人物就是我國著名數(shù)學家陳景潤。
1933年5月22日,在福建省閩侯縣臚雷村,今天的福州市郊,一個瘦弱的男嬰降生了。因為在堂兄弟里排行第九,在家里大家都叫他“九哥”。 九哥出生的時候,他的
2、父親陳元俊在閩侯縣的一個郵局工作,全家只靠他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在福建方言里,日子過得好叫滋潤,于是父親給九哥起名叫陳景潤。
1953年的秋天,陳景潤從廈門大學數(shù)學系畢業(yè),被分配到了北京四中當數(shù)學教師,他的父親陳元俊滿心歡喜地認為兒子的生活就要滋潤起來了。然而事與愿違……
陳景潤一想到將要當老師,在講臺上站立,被幾十雙銳利而機敏的眼睛盯視,他禁不住嚇得打顫!這不是他理想中的數(shù)學世界,對于數(shù)學研究的癡迷,使他沒有心思和勇氣去面對他的學生們。盡管四中史無前例為他專門設立了只負責批改作業(yè)的老師。但是陳景潤的內心還是十分苦悶的,在四中工作的這一年里,他住院六次,作了三次手術。在病床上的日子成了他
3、最美好的時光,他用數(shù)學家特有的靈敏,推算查房的時間,用最快的速度把書藏到枕頭底下。在這段時間里,研究華羅庚的《堆壘素數(shù)論》成了他生活的唯一寄托。
陳景潤做夢都想回到廈門大學,回到他學習數(shù)學的黃金歲月中去。不久他的愿望實現(xiàn)了。1954年的秋天,他被北京四中解聘了。被四中解聘以后,陳景潤回到福州老家,擺了個書攤,正當陳景潤決定一輩子以書攤為生,自學數(shù)學的時候, 廈門大學又把他召回。在母校的日子里,陳景潤完成了論文《他利問題》,改進了華羅庚在《堆壘素數(shù)論》中的結果,當時他只有23歲。華羅庚曾經對自己的得意門生王元說:“你們呆在我身邊,倒讓一個素不相識的青年改進了我的工作。”1957年9月,華羅庚
4、把陳景潤調到了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
1973年,《中國科學》發(fā)表了陳景潤的證明全文,國內外數(shù)學界公認他的論文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要里程碑,這項成果被譽為“陳氏定理”,從此“陳氏定理”成為世界數(shù)論專著中不可缺少的一章。哥德巴赫猜想的轟動效應,立刻引起了黨中央的重視,毛主席下令搶救陳景潤。為了改善他的生活環(huán)境,組織上決定分給他一個16平米的單人間。陳景潤只用了三年,就把世界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推進到(1+2),而簡化它卻用了生命中九分之一的時間,對于一個享年只有63歲的科學家來說,這段時間實在是太長了。
陳景潤對數(shù)學以外的興趣是極其有限的。但他喜歡北京香山的鬼見愁,在去世前一個月,他還和
5、夫人由昆相約,到病情穩(wěn)定以后和妻兒去登高望遠,這個愿望最終沒有實現(xiàn)。
在陳景潤最后的歲月里,他曾經竭盡全力沖刺哥德巴赫猜想。雖然離(1+1),最終解決哥德巴赫猜想問題,只有一步之遙,但陳景潤知道,他和他所在的世紀也許不能企及了。
1996年3月19日下午1點10分,陳景潤在北京醫(yī)院去世,享年63歲。他為科學事業(yè)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獻是:捐贈遺體供醫(yī)院解剖。
大凡科學成就有這樣兩種:一種是經濟價值明顯,可以用多少萬,多少億人民幣來精確地計算出價值來的,叫做“有價之寶”;另一種成就是在宏觀世界、微觀世界、宇宙天體、基本粒子、經濟建設、國防科研、自然科學、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等等等等之中有這種那種作用,其經濟價值無從估計,無法估計,沒有數(shù)字可能計算的,叫做“無價之寶”,例如,這個陳氏定理就是。
陳景潤生前常說的一句話是:“時間是個常數(shù),花掉一天等于浪費24小時。”他就是在對每個人都相同的時間常數(shù)下,做出了超出別人幾倍的成就。數(shù)學家的研究本來就是在挑戰(zhàn)人類智力的極限,而中國的數(shù)學家們愿意說:陳景潤是在挑戰(zhàn)解析數(shù)論領域250年智力極限的總和。
2